譚香文議員辦事處

從佔中、雷動的結局失控看風雲計劃危機(1):行動成功、民主運動更難捱

(原刊於Facebook)

戴耀廷可算係近年對老共最有威脅的人物,先發起「和平佔中」催生2014年的佔領運動,繼而於2016年的雷動計劃成功造就非建制派於立法會一舉拿下30席,可見戴耀廷的行動理念每每捉到中共建制的痛處。然而,這些運動過後的結果非但沒有令香港變得更民主,抗爭的力量反而像皮球泄氣一樣。情況就像手術成功,但病人因併發症而死一般。其實歸根究底,這與戴耀廷作為「理論巨人、行動侏儒」的書生論政本質有着極大關係。

行動成功,但民主失救的死因

從過去戴教授推動的運動,一直只扮演平台的角色,結果令整個運動往往被勇於行動的激進派所操控。戴耀廷搞運動提倡「公民抗命」、「策略選民」等理念,但就以主持平台為由,放任參與行動者自由發揮。結果,各式各樣的政治人物就加入其中混水摸魚,借加入戴耀廷的平台來推動自己的想法。例如佔中商討日﹙三﹚人民力量的衞星組織「佔中後援會」、雙學等動員參與者,支持以「公民提名」為核心的「人力方案」及「學界方案」,成功擠走一眾溫和派方案﹙如:學者方案、陳方安生的「香港2020方案」、陳文敏方案、湯家驊方案、王永平方案等﹚。結果令佔中6.22民間公投的三個候選方案均鎖定「公民提名」,變相令整個佔領運動逐漸激進,成了沒有回頭的箭。

戴耀庭所提倡的運動一方面需要敢於行動的激進派於前台行動,但更重要的是行動最終要得到全港大部份市民認同。戴耀廷過去兩次運動於組織行動上往往放任前線參與者,讓這些別有用心的激進派有可乘之機,成功騎劫平台。結果行動很成功,但行動的結果偏偏造成民主陣營更分裂、抗爭路更難行。

出現這些後果,皆因這些別有用心者主導運動,不是行動叫價過高無轉圜餘地;就是按這些人的小圈子意願,無視廣大民意選擇,最後脫離群眾。如雷動計劃九龍東捨支持度更高的黃洋達,支持民意較低的譚得志,皆因「雷動參與者」七成人不願投黃洋達。可見這些別有用心的投票者往往就是最積極份子,若有立心不良的組織想騎劫運動走向,只須動員若干支持者以個人名義或素人組織參與其中,那麼整個計劃就變成為某一黨派所主導,甚至可借此平台騎劫整個非建制民意走向。就如佔中後援會將佔中夾死係「公民提名」,又或是雷動計劃棄民意高的黃洋達,轉投民意較低的譚得志一樣。

戴耀廷過去兩次運動的結果往往出現運動成功,但運動的成果最終只係被聲稱最激的一小撮人成功收割。但這些聲稱最激的政治路線原來既沒有應有的承擔及犠牲,而他們的群眾基礎亦不如這些人心中所想那樣堅定,結果泡沫爆破,抗爭運動一蹶不振。稍後跟大家分享,現下的風雲計劃跟過去兩次戴耀廷發起運動一樣放任小撮人騎劫。

追蹤我們